攝影并撰文/劉海洋 劉 暢 記者 李建文 李偉欣 特約記者 余紅春 楊 進
新春時節(jié),萬物復蘇。
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站在停機坪上,拍了拍身邊的一架綠色運輸機:“老伙計,開了春咱們又要去執(zhí)行飛播任務嘍!”
39年,7省(區(qū))130多個縣(市),2600余萬畝,1萬余噸草籽樹種……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一代代官兵,在西北高原撒下的種子,已經(jīng)變成了一片片防護林,為群眾鋪就一條從“綠起來”到“富起來”的幸福路,被譽為“助力脫貧攻堅的播綠飛鷹”。
?
?
?
播撒希望的種子,染綠茫?;哪?/font>
俯望機翼下滿目蒼綠的山麓,周福定有些認不出來了。
“這還是太子山嗎?”2020年9月,轉(zhuǎn)業(yè)多年的周福定跟隨旅游團,來到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風景區(qū)游覽。
39年前,周福定作為一大隊的第一茬飛播人,“首戰(zhàn)”目標就是太子山。
“印象太深刻了?!蹦菚r的太子山,缺少植被,水土流失嚴重,老百姓面臨著“靠山吃不了山”的生存困境。
“那時,飛播對于我們是一個全新挑戰(zhàn)。”周福定說。飛播作業(yè)一般是在遠離人煙的荒漠地區(qū)或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進行,沒有指揮塔臺,沒有導航設備,沒有信標臺,全靠目視引導。1982年5月,受領任務的一大隊于“五月飛雪”的惡劣天候條件下,連續(xù)奮戰(zhàn)1周,在太子山成功飛播作業(yè)2.28萬畝,拉開了飛播造林支援地方建設的序幕。
飛播不是一日之功,沒有十年八年很難看出成效。一大隊在陜西榆林地區(qū)連續(xù)飛播治沙32年,直到2014年,才取得階段性勝利。
榆林市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,歷史上曾因為沙漠的入侵,3次被迫“南遷”。“當年在榆林飛播,看到一望無際的沙海,我心里也打鼓,這撒下的種子能活嗎?”老飛行員楊茂良說,隔上一兩年他們再去飛播,看到沙漠里真的長出了小綠苗,心中不由得升騰起一個信念: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星星之種也能點綠荒漠。
“這是飛播創(chuàng)造的奇跡!”陜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介紹,空軍飛播了榆林沙區(qū)約四分之三的林地基礎,直接“拴”住了陜西境內(nèi)860萬畝流沙。如今,從“沙逼人退”到“人進沙退”,榆林已成為陜西省的畜產(chǎn)品基地和糧倉。
飛播造林,防風固沙;美了生態(tài),富了鄉(xiāng)親。一大隊官兵飛播的航跡始終契合著國家戰(zhàn)略需求和時代發(fā)展。2019年8月,習主席通過視頻察看了一大隊所在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,肯定他們?nèi)〉玫某煽?,希望他們牢記人民軍隊根本宗旨,繼續(xù)支援國家經(jīng)濟社會建設,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。
習主席的囑托和激勵,讓一大隊官兵更加明白:飛播是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,也是一份崇高的事業(yè)和追求,承載著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人民謀幸福、為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。
?
?
?
對百姓莊嚴承諾,把每一粒種子撒到它能扎根的地方
碧空如洗,沙海浩瀚。
2020年6月,在阿拉善左旗牧民翹望的目光中,一大隊的一架綠色軍用運輸機翩然而至,掠過連綿起伏的沙丘,機腹下噴出一條長長的“彩帶”,密密麻麻的草籽如天女散花般撒向大地。
這幅充滿詩意的飛播畫面,背后的艱辛和挑戰(zhàn)卻遠非常人所能想象。
頭頂星月起,身披夜色歸,是官兵飛播的工作常態(tài)。一大隊原飛行員宋占清說:“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工作條件是否艱苦,而是氣候條件是否利于種子生長?!?/p>
那年初夏,為了搶在雨季來臨前完成飛播作業(yè),飛行員每天5點起床,趕早進機場,日均工作近10個小時。
“有時候,飛播作業(yè)還要選在風沙大的時候進行?!币淮箨牴俦忉?,這時候飛播,種子才能被風沙蓋住,雨一來就容易發(fā)芽成活。
“飛播是個技術(shù)活,戰(zhàn)酷暑、斗沙塵還真不算什么?!憋w行員任斌說,“要從飛機上把種子均勻撒在地面,得依著地勢超低空飛行,速度要穩(wěn)、飛得要直,要不然撒下的種子點成不了線、線成不了片,一大片植被都活不了?!?/p>
“這十幾萬元的種子可是老百姓的血汗啊,全托付給你們了!”首戰(zhàn)太子山的老飛行員宋占清,至今仍記得飛播前當?shù)卣ぷ魅藛T的囑托。從此,把每一粒種子播撒到它能扎根的地方,就成了大隊官兵對百姓的承諾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不負人。如今,一大隊在阿拉善左旗累計飛播作業(yè)581萬畝,飛播長成的沙拐棗和花棒形成了總長460公里的兩條飛播治沙鎖邊帶,斬斷了騰格里、烏蘭布和、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合圍之勢。
?
?
?
鐵翼耕天播綠,幫百姓 “釀”出幸福生活
阿拉善左旗牧民寶紅從小放牧,那時每年春天都會刮沙塵暴,沙塵甚至會把蒙古包和羊圈都埋住。雖然寶紅家中有4000畝牧場,但草變得越來越少,日子越過越窮。
12歲那年,寶紅第一次看到綠色軍用運輸機從頭頂飛過?!澳菚r候不知道飛機在干啥,就看到飛機飛得很低,轟隆隆就飛過來了,年年都來。后來看到飛機掠過的沙地長出了草,大人告訴我那就是飛播。”
飛播,播下了種,長出了草,變成了寶。寶紅家的4000畝牧場慢慢地長出沙拐棗、花棒等飛播植物,整個嘎查(相當于行政村)周圍都變綠了,“現(xiàn)在我們家有2萬畝草場,每年靠采摘草種就能收入幾萬元,再加上有序放牧,一年的收入少說也有10萬元?!?
39年來,一大隊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個飛播“綠色奇跡”,助力萬千百姓脫貧致富,開啟幸福新生活——
在延安,播區(qū)內(nèi)牧草產(chǎn)量是飛播前的19倍,當?shù)匦竽翗I(yè)發(fā)展喜人,牛羊存欄量不斷創(chuàng)新高。
在秦嶺,當年飛播的林場,已成為藥材、漆樹等經(jīng)濟作物的重要種植基地,播區(qū)貧困農(nóng)牧民利用河谷、草坡發(fā)展畜牧、養(yǎng)殖業(yè),人均收入實現(xiàn)跨越式提升。
在榆林,數(shù)十萬外流人口回遷,播區(qū)成為白于山區(qū)30萬貧困群眾移民搬遷的目的地,榆林老區(qū)230萬群眾脫貧致富。
在阿拉善左旗,農(nóng)牧民利用播區(qū)草場的沙生植物進行深加工,把沙生植物種子提煉成食用油制作食品增稠劑、穩(wěn)定劑等副產(chǎn)品,人均年收入增長近千元。
……
撒下一把種子,收獲一分希望。一大隊39年如一日飛播造林,把綠色詩行寫在廣袤的大地上,描繪出“人民空軍為人民”的忠誠航跡,譜寫出感恩人民、回報人民的時代壯歌。
?
?
?
編輯/劉欣欣